帮查询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中文大藏经

佛学大辞典
中文大藏经

词:

中文大藏经

解释:

指以汉文翻译或撰述之佛典所集成之丛书。日本人称为汉译大藏经。其刊行地域不限于我国,如朝鲜、日本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,而成为汉文系统之地区,皆刊行之

;亦即凡以汉文刊行之三藏,均属中文大藏经。以汉文所译之典籍,后汉以后逐渐增加,此种趋向可见诸译经目录,而知其概略,如左表所示。

元代后,汉译经典已甚少增加。佛典之多,浩如烟海,而其分类方法,自古即有。开元释教录以后之译经目录,至北宋以后之开板大藏经目录,可说皆以开元释教录之分类为标准。然日本现代之缩刷大藏经与大正新修大藏经,则另有其分类法。以下为开元释教录之分类法及其部数卷数:

将佛典编入大藏经,在我国称为‘入藏’。敕撰之目录中另有入藏录者,以隋代之历代三宝纪为最早。入藏时须有天子之认可。此方撰集(此土撰述),即中国人之著作正式入藏者,最早见于开元释教录,其时所选为一般佛教学之基础典籍,至于宗派典籍之入藏则起于五代之后。以下就各版藏经之系统及年代之先后,简述历代中文大藏经之雕版(板)情形:

(一)开宝藏:又称北宋敕版大藏经、敕版、蜀版、蜀本。即宋太祖敕刊,于开宝四年(971)在蜀之益州(成都)开雕之木版印刷大藏经,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(983),于太平兴国寺内之印经院印刷完成。宋太祖开国后,敕令高品、张从信至成都开雕,共十三万版,为我国第一部大藏经。据道安(1907~1977)所著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载,本藏共计四八○函,五○四八卷,一○七六部(一说包括开元录之入藏录五○四八卷四八○帙、宋代新译之二七九卷三十帙,及宋代以前翻译,而于开元录中未入藏之译经二五九卷二十七帙)。每面五行,每行十五或十四字,每版二十五行。编号用千字文,为卷子本。宋太宗曾将此藏赐赠日僧■然(法济),■然护持回日本,后在法成寺遭火焚毁,然由此敕版大藏经覆写之诸经,则留存在法隆寺与石山寺传世。此藏对日本佛教界之影响至巨。又当时高丽国王亦遣使至我国,请回此藏。从来汉文大藏中称为精审者,当推高丽藏再雕本,再雕本依初雕本,初雕本即依此一开宝藏为根据。本藏现仅存零本残页。[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开宝四年条、卷四十三太平兴国八年条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、高丽史卷九十三、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(道安)、大藏经的成立与开始(小笠原宣秀)](参阅‘宋板大藏经’2861)

(二)契丹藏:又称丹本、丹版、丹藏、辽本。即契丹兴宗时(1031~1054)敕命在南京(即今北平)开雕,至道宗清宁九年(1063)或咸雍八年(1072)以前完成之大藏经。其年代约于宋版开宝藏雕成之后七十年。本藏共计五七九帙,包括开元释教录四八○帙、续开元录二十五帙,及宋朝新译经典、章疏、音义之类七十四帙。为梵夹本,纸薄字密,为古来大藏经版式最小者。由觉苑、蕴寂等人专任校勘之职。在燕京近郊之房山,继隋代静琬之遗业,补刻四大部之石经,即根据契丹藏完成者。

又据高丽史卷八所载,道宗清宁九年(即高丽文宗十七年)以降,尝数度送本藏经于高丽,高丽藏再雕本多据此再校以他藏而成。本藏迄今已全佚失。但在吐蕃出土之印刷佛典中发现有契丹版之残页数件。于今藏经中之大智度论等经论中,间有‘丹注云’之夹注。[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序、辽史卷一一五高丽传、缘山三大藏目录缘起、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(道安)、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(道安)、大藏经雕印考(常盘大定,哲学杂志第二十八、第二十九)]

(三)金藏:金版大藏经之简称。又称赵城藏本、金刻藏经。指金代雕印之大藏经。由山西潞州出身之崔法珍倡成,约自金熙宗皇统八年(1148)山西解州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募刻,至世宗大定十三年(1173)完成。乃完全由山西民间自资兴刻之大藏经。本藏计六八二函,六千九百余卷,仍承袭北宋敕版大藏经系谱之卷子本形式,每行十四字,每面二十三行,在最前空白之处有经论名,‘第□卷’、‘第□张’、‘□字号’等之细字刊记,具有与北宋版完全相同之形式。大定十八年,崔法珍将新雕之印本大藏经一藏进献金廷,此新雕藏经之

版木,不久移至燕京之弘法寺接管,元太祖至世祖之际,补刻四分之一。

本藏久已散佚,民国二十三年(1934)于山西赵城县之霍山广胜寺弥勒殿内发现四九五七卷,为卷子本,殿内之发现物中,同时亦含有弘法寺之折本。民国二十四年,上海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会曾集金藏中宋版所无之古逸章疏、史传、经录等,题为宋藏遗珍行世,共一二○册。[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(道安)、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(道安)]

(四)崇宁万寿藏:又称福州东禅寺本、东禅寺本、福州本、闽本、越本。属私版。宋神宗元丰三年(1080),由福州东禅寺住持冲真等人所募刻,至徽宗崇宁二年(1103)完成四八○函,敕赐‘崇宁万寿大藏’。后陆续增刻开元以后入藏诸经,至徽宗政和二年(1112)已完成崇宁万寿大藏一副,共五六四函。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(1156),慧明加以修补,孝宗乾道八年(1172)及淳熙三年(1176)均有增刻,共增刻三十一函。总计五九五函,六四三四卷。为梵夹本,每面六行,每行十七字,每版三十行,每函附音释一帖。在卷首之三行至四行,例刻藏经题记,其题记之内容,依年代而有所不同,最早之年代为元丰三年。然大般若经六百卷,卷头无题记,卷末则刊有都劝首住持慧空大师冲真与请主参知政事元绛之名号。此后各藏版式及编次多仿此。本藏今

仅存零本。[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(道安)、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(道安)](参阅‘宋板大藏经’2861)

(五)毗卢藏:又称福州开元寺本、福州藏。属私版。系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,一说政和五年),于福州开元寺,由本明、本悟、行崇、法超、帷冲、了一等人募刻开雕之大藏经。至高宗绍兴二十四年(1154,一说绍兴二十年),刻成五六四函。至孝宗干道八年(1172),绍玉又追刻禅宗部三函。总计五六七函,六一一七卷,为梵夹本。其卷首之题记或卷尾题号下之千字文,及其折帖、装帧等,全与福州东禅等觉院本相同,唯版面较小,亦欠缺字函音释。此版藏经于南宋末度宗咸淳四年(1268),住持文迪曾予补刻版木,其印刷活动直迄元代成宗大德年间(1297~1307)。现存于日本之福州版,往往将东禅寺、开元寺二本混合成为一藏。[福州开元寺板大般若经卷二十之刊记、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(道安)、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(道安)](参阅‘宋板大藏经’2861)

(六)思溪圆觉藏:又称湖州本、湖州版。为湖州思溪圆觉院所刻之私版。即南宋高宗绍兴二年(1132)湖州(浙江吴兴)思溪王永从,及大慈院净梵、圆觉院怀深等募刻之大藏经。自来,日本称此版大藏经为南宋版一切经,但自知有福州版之后,将南宋版改称为湖州版或思溪藏,此即前思溪藏,盖始于北宋末年而成于南渡之初。本藏计五四八函,五四八○卷,一四二一部(一说一四五三部),为梵夹本,版式与崇宁万寿藏相同,其特色在经论之首末均无题记与刊记,仅在全藏中之一、二处,有二页大小之绍兴二年四月之刻藏题记附注,又经论各帖之末尾均有字音释注记。此藏与资福藏合称思溪本。日本第一部大

藏经天海本,即依据思溪本。此外,日本缩刷藏经所对校之宋本即指湖州本。目前日本东京增上寺存有全藏。[思溪藏履字函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之题首、思溪藏凤字函妙法莲华经卷七之题首、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(道安)、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(道安)](参阅‘宋板大藏经’2861)

(七)思溪资福藏:为安吉州(浙江吴兴)思溪资福禅寺所刊之私版。凡五九九函,一四六四部(一说一四五九部)。日本京都南禅寺所藏华严合论,题有淳熙二年(1175),系为后思溪藏,为梵夹本,版式与崇宁万寿藏相同。王国维疑资福藏即就圆觉藏所刊,加以增补,未必别有一藏。又依道安所著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载,安吉州之地名,乃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(1225)由湖州吴兴而改名者,思溪圆觉禅院并获赐匾额,升格为‘法宝资福禅寺’,故思溪藏印经活动之有两种目录(‘思溪圆觉禅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’二卷、‘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目录’二卷),并非表示有两版新雕大藏经,仅表示时间之前后不同及‘院’、‘寺’之名称有异而已。其次,资福禅寺之大藏经,从‘天’字函之大般若经至第五四八‘合’字函之南本涅槃经,均为前思溪藏之圆觉禅院版本,另自‘济’字函之宗镜录,至‘最’字函之大藏经目录为止,共二十四部四五○卷之五十函,则为后思溪法宝资福禅寺